从去年开始,浙江平湖开发建设了“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”,动态管理、实时监管一头猪的一生——从防疫、养殖、交易、污染物处置、病死猪处理等环节,牢牢把控各类变化。通过对数据的研究、分析、判断,使养猪变得更加科学。日前,笔者走进平湖,探寻大数据时代这种养殖模式究竟改变了什么。
把猪数一遍 最快一个月
“村里以前有34000到35000头猪,每天都有猪仔出生,肉猪出栏,病猪死去,具体多少就不清楚了。”平湖市新埭镇旧埭村村委会主任李国强说。 据平湖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林瑞平解释,以前,如果上面要求统计生猪养殖的某一项数据,他们就要将任务派到各镇、街道,再把任务派到村、社区,由村、社区的工作人员到每一户养殖户家中询问状况,汇总统计之后,逐级上报。一般来说,完成一项统计最快也要1个月。除了费时费力,准确度也是个问题。因此,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,对生猪养殖进行精细化管理。
每户一档案 随时可更新
下午2时,旧埭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徐佳平来到二组村民曹在林家的猪舍里。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徐佳平一只只数了起来。前两天,曹在林家的母猪生了12头仔猪。而一周前来统计的时候,这窝猪仔还没出生。 跑了十几家农户的猪舍后,徐佳平回到村委会,登录进入电脑上的“平湖市生猪信息化管理系统”,找到曹在林的档案。徐佳平动动鼠标和键盘,将仔猪数量从“0”改成了“12”。然后继续根据刚刚走访了解到的情况,逐户进行修改。“现在实时更新,效率高,更准确,而且每家农户都建立了一个档案,方便管理。病死多少,出栏多少,存栏多少等一清二楚。”林瑞平对新系统赞不绝口。据介绍,当地96个行政村,村村都有1名专职管理人员,负责基础信息的收集、更新。
猪的一辈子 全程有记录
除了一些类似于“人口统计指标”的基本情况,生猪养殖业要减量提质,生猪养殖污染和养殖安全问题必须要解决。这套系统在这方面也大有作为。 生猪养殖污染曾经让老百姓苦不堪言,现在,根据“谁污染谁治理”的原则,按照村规民约的要求,村民们按照自家养殖的生猪数量,向村里缴纳费用来治污。通过将缴费信息录入系统,对照养殖户的生猪存栏数等基本情况,一旦出现数字对不上的情况就能及时发现,杜绝村民随意处置病死猪和畜禽废弃物的可能性。 此外,该系统已与农业部动物追溯系统联网,能更大程度地保证猪肉来源的可靠,一旦出现问题,也能更准确、迅速地追溯到源头。(李茸 江帆 任迎春)